第21节
陈兰君叹了口气:“算了,真拿你们没办法。”
她拿出一张纸,说:“把要学习资料的人名字记下来,一定告诉他们,不要再和别人说了。”
小年大喜过望,连忙接过笔,一边写一边保证:“我绝不和别人说了。”
陈兰君侧过头,眼睛里满是笑意。
要是小年当真是那种守口如瓶的人,她也不会挑中她了。
对陈兰君千恩万谢之后,小年离开了银杏林,回教室去。
在教学楼前,她就给其他同学拦住了。
一个和她玩得比较好的同学焦急地问:“怎么样?她答应帮忙了吗?”
小年叹气。
“没答应嘛?”几个同学着急了,“要不我们再找她说说?”“对啊对啊。”
小年清了清嗓子,说:“兰姐啊,也很为难,毕竟是要托人情才能弄来的呀!人家是看在我们都是亲近的同学的份上,我又左劝右劝,好不容易才答应的。”
那些同学笑起来:“还是小年你有面子。”
“那是,谢谢小兰,也多谢兰姐。”
“什么时候能拿到学习资料呀?”
……
七嘴八舌的,小年挥了挥手,说:“这个再说,但有一条,兰姐特意叮嘱了,若是有想搞事的,什么要举报之类的,那么……”
“谁会做这事啊!”一个同学连声叫起来,“谁敢做这事,我们都不会让他好过!”
“对!至少在县一中他就别想亲近了。”
一番表忠心的言论,使小年很满意地点了点头,又说:“另外,别再和别人说起这学习资料的事了哈。”
一个一个拍着胸脯保证不会乱讲。
可真的不会吗?
才怪。
没到两周的功夫,陈兰君印的存货已经销售一空,还额外收了许多全款预售金。
她悄悄算了算,一共收了57元钱。
虽然比不上之前摆摊挣得多,但这个不大占用学习时间,也不需要遭受风吹雨打,也还不错。
看来之后的英语、语文等复习资料可以开始准备起来了。在印资料的时候,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念头,陈兰君就留了一个心眼,分阶段分科目地印复习资料。一份只保一门科目这一学期的重点内容。
只要赢得开门红,这样的策略能够有效提高复购率。
陈兰君将钱收好,想了想,又拿出五块钱,给食堂的葛大伯送去。虽然关系不错,但是该分的钱最好不要省,免得节外生枝。
葛大伯原本还不愿意收,说:“我又没出什么力气,哪里能收钱呢?”
陈兰君坚持:“一定得收,权当是我的租金。”
她可怜巴巴地说:“要是不收,我心也不安呀。”
“你这孩子。”葛大伯只得收下,说,“我帮你盯着,如果学校里有什么其他的动静,一定第一时间告诉你。”
周五下午,陈兰君预备回家一趟。她已经一个月没回家了,天气转凉,也该回家将秋冬的衣裳带过来。
挣到的钱可以拿出几块来,将家里的棉花被送到棉花匠那里弹一弹,顺便补充些棉花,这样爸妈冬夜就可以睡得温暖些。
想到这里,陈兰君情不自禁笑起来,等她将弹好的蓬松的棉被带回,郑梅估计又要惊讶,她怎么能一边保持学习不错,一边赚到钱了吧。
最后一节课结束,陈兰君回宿舍收拾东西。
还没收拾完呢,一个室友兴奋地跑过来,说:“兰姐,你妈妈来接你了,正在校门口呢?”
郑梅来了?
这么远的路,郑梅在大队工作忙,在家事也多,一年到头来不了学校两回。今天倒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。
不会是家里有什么事吧?
陈兰君加快了收拾东西的速度,草草将包的拉链拉上,一路小跑到了校门口。
还没见着人,先听着一串“叮铃铃”的自行车铃声,响了很久。
也不知道是哪个鬼崽子在装酷摁自行车响铃。
陈兰君皱着眉,抬眼望去,却是一怔——
夕阳西下,郑梅女士骑着一辆自行车,长腿潇洒地踩在大地上,意气风发:“二妹,这是妈妈买给你的自行车。”
陈兰君怔了半晌, 向郑梅走过去。
“妈,你这个月瘦了好多啊。”
郑梅的下颌线都比之前清晰了许多,人也晒黑了, 但整个人给人的感觉却并不憔悴,倒有一种熠熠生辉的精神。
郑梅原以为她会惊喜地问这辆自行车从哪里来, 不料女儿竟是第一时间注意到自己瘦了。顿时,她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, 抬手拍一拍陈兰君的肩膀:“是吗?可能有点, 你看,这自行车。”
很漂亮的一辆自行车,来学校之前,郑梅特意用新的抹布将自行车的龙头、把手、座椅全部擦拭了两遍, 一点灰都没有, 锃亮锃亮。
陈兰君端详了一下自行车,仰起脸, 微笑:“我妈妈可真厉害!说买自行车,就能买自行车。”
郑梅得意地轻哼一声,用手拍一拍自行车后座:“上来, 妈载你回家!”
在这个年代, 拥有一辆自行车,绝对是件令人羡慕的事。毕竟一辆自行车至少要一百来元,还得要相应的工业券, 是很难搞到的。
在县里还好,毕竟有那么多辆自行车。可一旦行驶到乡村的小路, 过路农人都要多看两眼。
地方小, 郑梅作为大队干部与人交往较多,一些农人瞧见她们骑着车, 会惊讶地问一句:“郑梅,你们家买了自行车啊?”
这时,坐在车后座,搂着妈妈腰的陈兰君就会大声说:“我妈买的,可厉害了!”
郑梅哈哈大笑,蹬自行车的速度加快,风吹起她的头发,拂到陈兰君脸上。母女两个的发质很相似,一样的黑,一样的硬。
天边的火烧云一直蔓延开来,映照着土路。
穿过林间的时候,很安静,陈兰君问:“妈,你是怎么发财了呀?”
“说起来,我自己都稀里糊涂呢!真是赶上好时候了。”
原来自上次送陈兰君上学后,郑梅便开始拉着陈志生,一起想赚钱的路子。
原本她是打算和大队、公社申请,办一个社队企业。奈何大队长和其他干部都不太看好,只说:“你一个女人家别乱折腾,办厂?我们大队哪里有钱办厂?”
这话倒是真的,郑梅所在的芙水大队,山林多,田地少,土地肥力也一般般,在之前吃大锅饭的年代,大队差点揭不开锅。这两年虽然情况好一些,但大队也没什么钱。
办厂么,一听就是要花钱的事,厂房、设备……每一样都得花钱,还要花费许多精力,而且也不一定能有效果。
大队长已经有了年纪,求稳,对于这种不确定的新兴事物,第一反应就是排斥,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。
郑梅理解,但是她是个有恒心的人,见办社队企业的事一时说不通,又提出,希望大队能保证她丈夫陈志生出去做木匠活是正当的,不属于投机倒把。
“这社队企业办不办,我们可以慢慢考虑,但能不能以大队的名义出一封介绍信,就说是我们芙水大队的家具厂,就是个名头,说特意派人员外出支援,这个不用花钱的。”郑梅说,“其他的一切风险,我们自负,赚不到钱也是我们的,只求队里能帮帮忙,好有个说法。”
大队长犹豫了一下,他已经驳回了郑梅第一个请求,心